福布斯:银行网络风险管理面临的四大挑战及应对方法

首席信息官只关注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当今的首席信息官,您需要推动创新,并在技术驱动的世界中塑造银行的发展方向。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重新思考如何识别、处理和预测风险。作为领导者,您必须应对各种严峻的监管挑战、安全威胁以及日益增长的客户期望。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压力,但这也可能是一个大胆行动的机会,将挑战视为增长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本文应作为CIO 的战略指南,探讨银行风险管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技术与业务目标之间的协调而发展,帮助您应对当今的需求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风险不再局限于合规性清单。以下四大挑战凸显了形势的变化以及您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将合规性融入框架架构

近年来,银行业的监管容忍度显著下降。随着各国政府加强监管——例如《消费者金融保护法》(CFPA)第1033条或巴塞尔协议的更新——监管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监管机构更加重视广泛的原则、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对客户的道德对待,而不是严格遵守规则。这意味着,即使是技术上合规的系统,如果允许被认为具有误导性或偏见的行为,也可能受到审查。

保持步伐最有效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将合规性嵌入技术架构。这意味着使用可以通过可配置工作流而非硬编码逻辑更新规则的平台。支持可解释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完整审计线索并管理用户活动日志的工具,能够创建一个可问责的环境。

同样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自动化合规性检查、交易验证和审批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错误的风险,而人为错误在严格审查的环境中日益成为一种负担。其结果是加快数字服务部署速度,减少因监管审查而导致的发布受阻,并更灵活地应对政策变化。

2. 将网络安全作为一项战略职能

随着数字银行业务的扩张,攻击面也随之扩大,每个新的渠道或集成点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漏洞。风险极高:62% 的客户在遭遇数据泄露后失去信任,近一半的客户甚至完全停止使用该银行服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您需要在推出新服务或功能之前就充分考虑风险。越早将身份验证、访问管理和行为监控等控制措施嵌入到数字化工作流程中,这些系统上线后的风险就越低。

渣打银行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该银行将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其姓名和交易筛选工作流程中,以实时检测异常情况。他们不再依赖人工事后审查,而是在威胁发生时就识别威胁。这是一个战略转变,需要将技术与风险相结合,这意味着要选择支持早期威胁检测和自动化防护措施的供应商并设计工作流程。

3. 将技术决策与风险目标相结合

科技正在开启更智能、更快捷的风险管控之门。银行如今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客户行为,并结合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模型,利用这些洞察来预防威胁。

在Accedia,我们在与一家英国银行的合作中亲身见证了这一点。为了加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战略和KYC 合规性,我们集成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身份验证模型,该模型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验证文件和面部数据。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欺诈检测 系统,利用预测分析技术识别交易行为中发生的异常情况,最终将误报率降低了28%,威胁响应速度提高了两倍,合规团队的手动工作量减少了35%。

引人注目的是,具体的改进如何揭示了整体风险方法中的薄弱环节。银行要想有效地采用人工智能驱动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审查内部流程。决策是否因工具过时而延误?数据是否孤立?风险信号的响应是否太迟?

绘制高风险决策的生命周期,并确定能够解决瓶颈问题且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的技术方案。例如,集中式数据湖可以消除数据碎片,并支持长期分析策略。实时监控工具可以更快地检测威胁,并缩短新服务的上市时间。专注于提高可见性、简化工作流程并降低对人工工作的依赖,而不是采用缺乏明确战略契合度的工具。

4.适应客户期望

技术进步虽然有助于企业加快发展,但也提高了预期,使客户行为成为主要压力来源。如今的客户希望通过数字渠道获得即时信贷决策、快速入职和个性化服务。这些预期远非仅仅是一个背景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参与、竞争和发展方式。埃森哲的数据显示,拥有最忠诚和最满意客户的银行机构的收入增长速度几乎是其竞争对手的1.7倍。

为了满足新的标准,银行可能需要围绕客户体验重新思考整个组织架构。从风险角度来看,这带来了两大挑战。首先是速度。客户期望即时获得信贷决策、审批和入职,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人工核查或冗长的审核。其次是复杂性。随着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化,其背后的流程涉及更多数据,也相应地面临监管机构更严格的审查。

要同时管理这两者,您需要了解客户旅程中风险的来源。然后实施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可追溯的逻辑和选择性人工监督等措施。这使您能够提供客户期望的响应速度,同时在需要的地方保持控制。

下一步该怎么做

银行业风险管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做出明智的决策。这需要将风险思维融入数字化工作流程,在自动化和数据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加以利用,并构建从头到尾都安全的系统。目标不仅仅是适应变化,更要塑造变化,使其能够支持增长、赢得客户信任并建立长期韧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