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数据库产业图谱解读

在上周召开的可信数据库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 2025》。这一图谱的发布旨在客观展示我国数据库产业中的关键领域、环节、代表企业和高校。图谱分为数据库主流产品供应商、数据库生态工具提供商、数据库前言产品提供商、数据库服务商、数据库安全提供上、数据库生态社区、数据库人才培养等领域。针对这一图谱的发布,IFClub 社区在第一时间就通过直播的形式做了图谱解读,个人也参与其中。本文就是结合当天的直播解读内容总结整理而来,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图谱内容。

1. 数据库图谱的几大看点

1)行业类型交叉细分

此次发布图谱的一大特点就是按行业和数据库类型做了细分。随着国产数据库使用步入“深水区”,开始在各个行业落地实践;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数据库产生尚没有所谓头部厂商出现,出现了各行业使用数据库差异巨大。造成这一现象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企业精力有限,选择投入的行业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与产品力相对应,部分行业还是存在明显技术特征的,需与数据库产品能力相匹配;此外还有部分原因是与细分行业相对垂直有关,有些中小型厂商会深耕于此。另一个特点就是数据库类型细分,此次图谱还对数据库做了类型的区分,包括场景的事务型、分析型等,毕竟两类场景差异还是很明显的,竞争环境也完全不同。

1.png

2)象限对比初见端倪

此次图谱还按照象限做了区分,这点与Gartner类似。后者是可参考之前文章。信通院的报告是按照领航者与竞争者做了两类区分。关于入选标准,我特意与信通院做了沟通,了解到入选领航者的企业,表明其过去一年应用于企业级核心系统案例数量及实际应用水平较为突出,且具备行业规模化可复制能力;也就是说更多是强调实际市场占用情况来区分。在目前市场竞争较为混杂的情况下,这类区分还是相对会比较直观一些,也是很多使用者最容易参考的信息。

3)细分种类百花齐放

除了上述事务型、分析型外,图谱还对部分NoSQL产品类型做了分列,包括时空、键值、搜索、向量、时序、图类型。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挖掘利用起来,除了常见的关系模型外,正有越来越多的非关系型数据被利用起来,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产品也被更多提及。图谱的这一部分,正是为了反应这部分的现状。

2.png

4)工具服务不可或缺

好的数据库产品还需生态工具来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图谱将生态工具也纳入进来,在用户使用中可予以参考。但个人认为,此处稍显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按照数据库使用生命周期及人群来划分,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按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规划、架构、设计、研发、上线(迁移)、运维、优化、备份、监控等;按人群则可分为管理者、使用者、开发者等。此外,针对不同部署形态(如一体机)也建议可以分列更好些。与之类似的是数据库服务,这方面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图谱也按照不同服务类型做了分列。之前这部分了解不多,特别是针对规划设计部分,此次算是一个全新的了解。

3.png

5)前沿安全值得关注

针对前沿技术产品和细分安全,图谱也做了分列。这部分看起来划分还是比较模糊,更多是与厂商产品的宣传重点有关。有些是侧重场景的概念,如HTAP;有些则是产品定位,如多模;而有些则是部分产品特性,如智能化、Serverless。前沿技术方向值得关注,如何呈现值得探索。对于安全来说,同样如此。数据库提供的基础安全能力外,有些产品主打如全密态、防篡改概念,但感觉目前针对安全能力的划分还可以更优化,如按照数据产生、流转、存储、访问、存档等数据生命周期维度,对数据库产品力做类似雷达图的能力划分,也许会更优。

6)生态社区共促发展

数据库生态社区对数据库的发展非常重要,之前国内这部分还是比较薄弱的,近两年繁荣起来。社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开源技术社区,二是独立厂商用户社区,三是综合三方媒体社区。这三类定位不同,各有侧重。图谱中罗列了部分社区,但还是有一部分比较重要社区缺失了。

4.png

2. 如何看待数据库图谱

信通院的数据库图谱,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前数据库行业的一些情况,那么从个人角度来讲,如何来看待这一图谱呢?很多人都会有此困惑,担心图谱的公信力、权威性等等,这里谈谈我的认知。1)图谱犹如一面镜子

首先很感谢信通院能发布图谱,作为数据库多年从业者,一方面能感受到近年数据库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感到如管中窥豹缺少全貌性了解,信通院的图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直观反馈出行业全貌,非常具有参考意义。推而广之,近年来包括信通院等,不少第三方机构、组织关注到数据库行业发展,如排行榜、白皮书、行业报告等不断涌现,这些内容都从某个角度去反馈了行业的信息,值得从业者关注。

2)权威性如何来衡量

这是一个稍显敏感的问题,我在现场就听到有观众谈到对图谱权威性的质疑。其实这一问题很容易理解,因为本就没有所谓绝对的权威性。各家机构、组织所出的图谱也好,报告也罢,都是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加工过的产物,也都会存在信息完整性、权威性、及时性等问题。同样道理,就如同类似国外的Gartner、Forrest、IDC等发布的报告,大家是否也存在一定质疑呢?一方面这要求发布机构有足够的专业度、敏锐的洞察力及对行业的理解才能出具有好的报告;另一方面也考验发布机构的信息收集整合的能力,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好”的数据。作为使用者要客观看待这些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的发布标准和运营机理,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3)构建“自己的”图谱

图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现状,但是不能解决从你的个人或企业视角来观察行业的问题。每个使用者所处的细分行业不同、技术背景各异、核心诉求更加不同,因此造成上述差异。无论是怎样的图谱、报告,都只能给你提供一定的信息来源,但作为使用者核心是要构建自己心中的图谱。也就是将自己关注的问题要点,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