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展归来,谈国产数据库发展

近日,有幸受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2025中国金融展,作为展会中重要组成环节之一,同步召开了金融业数据库大会。笔者作为嘉宾全程参与大会,并作为圆桌主持与众多来自金融机构和厂商代表进行了交流。记得去年,我也参加此会议并作为圆桌主持参与讨论环节。一年下来,整体金融业数据库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下面是笔者对本次大会的几点观感。

1. 大会观感之行业篇1)可用到好用,替换进入深水区

随着国家“2+8+N”整体战略推进,2025及之后的三年进入了替换关键期。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在逐步展开。金融行业作为信息领域的高地,率先进入了大规模替换一年。这两年跟大量金融用户的交流明显感觉到了这一趋势。在众多银行机构中,又按细分行业(银行、保险、券商、期货、基金、非银等)有着各自的特点。整体上多按照先核心后外围、先局部后整体、先并行后单轨的策略同步推进。这次大会上很多来自金融机构的代表都谈到了这两年来的体会,相较于之前厂商的发声,此次来自甲方的声音更多。

图片

图片

2)AI,给数据插上智能的翅膀

随着这两年 AI 的大火,很多金融机构敏锐感受到这点,也再将金融业务通过 AI 进行重塑。作为数据的重要载体之一,数据库在这其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一方面通过 AI 助力数据库管理与使用,提升易用性等;另一方面则通过内置 AI 能力,让用户通过数据库就可直接使用到 AI。这也成为金融用户未来会更多关注到的一点。即未来国产数据库不是简单的替换,同时也承担着转型升级的重任。

图片

3)多年磨一剑,坚持铸就成功

在厂商交流环节,参展厂商都不约而同谈到发展历程。从过程可见,产品发展是伴随着用户使用不断成熟的。好的产品都是在场景中不断打磨、不断进化的。在这其中金融行业的“严苛要求”,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可以说双方是共同协作、一起奋斗的结果。在圆桌讨论环节,某银行就谈到了使用国产数据库两年,提了二三百个Bug及需求,可以说这些年国产数据库的快速稳定与成熟,正是用户扶持下的结果。

图片

图片

2. 大会观感之技术篇1)分布式与集中式之选

本次大会给我一个直观感觉就是分布式要火于集中式。从参会厂商来看,分布式厂商占据多数,集中式仅存一两家,相较于去年集中式厂商有多家此次没参加。因而给人整体感觉是分布式占据主导地位,包括某厂商也提出了核心系统选择分布式成为行业共识的提法。笔者在近期写过一篇关于分布式、集中式的对比文章《浅谈分布式、伪分布式与集中式之选》,也谈到了这一点。这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觉得集中式数据库已经落伍、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完全取代...其实从真实场景来看,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场景对比在8:2左右,大量的业务场景仍然是需要用集中式来解决。那为什么大家会感觉分布式占据主导嗯?个人分析这其中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头部金融机构核心场景的示范作用(部分金融头部企业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在核心场景并得不错的成绩)、二是金融行业特点(大规模、高并发、强一致等)所致(其他如政企等行业,集中式场景就更为突出)、三是伪分布式用法成为集中式的另类解法、四是集中式厂商在金融行业尚无头部企业出现、缺乏领跑者等等。上述多种原因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其实本质还是那句话“合适场景选择合适产品,没有所谓银弹XXX”。还是希望用户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有利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本次某厂商就提出通过共享集群方式来规模化替代金融关键业务的话题。

图片

图片

2)存算分离与云化建设

存算分离,是本次大会的又一热点内容,还召开了专项闭门会进行讨论。随着近些年传统应用与云及互联网业务场景日益融合,金融行业的业务动态性显著增强,这不仅对基础设施资源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提出更高要求,还伴随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和数据类型的多元化,给数据库带来实现高性能和高可靠的挑战。与此同时,业务高峰的持续上升还要求数据库具备出色的弹性伸缩能力、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合理的成本。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无论是传统集中式、分布式还是云原生数据库市场,都在积极探索存算分离领域,数据库部署架构呈现从“存算一体”向“存算分离”的演进趋势。

图片

伴随着国产数据库在企业内规模化使用,结合金融业务特点提供数据库统一池化管理成为必须。各企业也都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标准化部署模式,在保证有效、规范管理的同时,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输出。

图片

3)软硬结合,极致优化

在整体替换过程中,国产数据库与底层的结合也成为关注重点。大家普遍会有感觉,国产硬件平台较海外产品还是存在不足的。如何能发挥好国产硬件能力,扬长避短达到最优使用效能成为大家追求的。下图就是来自某银行针对CPU、本地存储上的一些优化工作,以期更好地与金融场景适配,正如图中描述,要想更好地发挥国产硬件的能力,就要从可用走向精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4)从单点突破,到全方位兼容

兼容性,一直是数据库替换的重点,大量用户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很多甚至会拿来做产品选型的主要参考指标。此次大会上部分厂商展示自己在兼容上的能力,重点强调了全方位的兼容。包括后面圆桌讨论环节,也谈到了关于兼容性的话题,用户关心的不仅仅是语法层面的兼容,更多还包括了语义兼容、生态兼容等等。目前这块国内厂商还都在持续增强,甚至有厂商产品提供类似Oracle“行为”上的兼容,也是将兼容推向一个新高度。

图片

图片

5)回归本质,高可靠与可用是基础

回归数据库本质,提供基础的高可靠、高可用能力。一方面,随着数据库(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逐步推广使用,用户也积累出一些可用性优化点,并通过平台方式沉淀下来;另一方面,厂商也在持续增强高可用/高可靠能力,如追求更极致的RTO指标、采用共享存储架构来提升可用性等等。

图片

图片

6)一体化全流程,满足多场景需求

一体化是近些年来的热点,将多个场景需求融入到一个产品中,通过架构上的创新解决多场景问题。对于客户来说,将选择题留给厂商,专注于业务无疑是最好的。厂商将复杂留给自己,提供能满足多元场景的产品正成为趋势。于是我们也看到分布式厂商开始提出单机版本、租户能力;集中式厂商也开始涉足分布式领域正因如此。

图片

此外,将上下游打通,提供端到端的能力也很关键,好的产品还需周边生态辅助落地,一方面厂商开始寻求合作,一方面也自研很多能力辅助落地。

图片

3. 大会观感之实践篇1)全栈数据库能力构建

随着国产数据库的推广使用,经过数年发展各金融机构已经沉淀出相关能力,包括从评估、架构、研发、测试、管理、治理等多种角度能力的构建。这些能力也帮助国产库更好的落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2)甲乙方协作,产品工具相配合

跟一位业内老友聊天,谈到了国产数据库落地难题,他提出一个观点“产品无解,问题有解”。听到后,可以说振聋发聩。国产数据库落地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甚至厂商短期内也搞不定,此时就需要从业务、架构、研发、运维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解决。我跟这位老友开玩笑,厂商应该发你一公斤的大金牌,话是玩笑话,但能遇到这样的甲方真是难能可贵。下面几页正是遇到问题后,甲方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创新方案,帮助数据库产品更好落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深入业务场景,找到方案最优解

随着国产数据库落地,如何根据产品能力与业务需求找到最优解成为关键。于是我们看到近些年来,厂商开始在细分场景上有了更多的积累和输出。如下面例子所示,金融行业常见的一个设计思路就是单元化,那么为了应对单元化趋势,数据库又可以怎么来使用呢?厂商就总结了大单元、小单元和非单元多种用法,来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这些都是来自一线的“真金白银”,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写在最后

在大会的最后环节,如以往也安排了一个圆桌讨论环节,我跟几位来自甲方和乙方的老师沟通探讨数据库转型升级实践。在去年这个环节,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吐槽,国产数据库不稳定、Bug多、老升级...,但今年情况则完全不同,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淡定从容。老师们谈到的更多是总结的方法、经验,甚至是主动谈到一些成绩。从这份自信可以看出,国产数据库通过这些年打磨已经趋于成熟,用户在使用上通过磨合过半,可以说知己知彼。随着整体目标的逐步趋近,各家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转型工作。相信,再经过数年应用实践,国产数据库将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

阅读剩余
THE END